常見問題
了解行業(yè)最新資訊,把握市場動態(tài)。
網絡文化與傳統文化如何互動共生?
發(fā)布日期:2016-07-11; 點擊率:4479; 來源:太倉蘇易
在數千年的文明發(fā)展歷程中,在特定自然環(huán)境、經濟形態(tài)、政治結構和意識形態(tài)的作用下,中華民族日益形成、發(fā)展和積淀下富有深厚歷史底蘊和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,源遠流長、綿延不絕、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。21世紀,伴隨著網絡傳播的迅猛發(fā)展、融合著新潮異域文化、古今中外文明的網絡文化撲面而來,為傳統文化的生息與發(fā)展帶來了強大的助力和沖擊,傳統文化的命運與傳承、網絡文化的走向與未來,成為關乎社會文明發(fā)展的重要議題。
一、網絡文化從傳統文化中獲得給養(yǎng)
作為以計算機、通信技術為物質基礎,通過發(fā)送和接收信息,影響或改變人們交往方式的一種新文化形態(tài)--網絡文化,是現實社會多元文化反映和交融的產物。傳統文化為它的生長提供了豐富的給養(yǎng)。
第一,傳統文化充實文本,日漸成為網絡文化的重要內容。目前,"榕樹下"、"黃金書屋"、"橄欖樹"等越來越多具有濃郁中國古典特色的網絡文學期刊,已經引起了知識界的廣泛注意。例如,"榕樹下"從封面設計、編排方式到稿件的內容,無處不流露著國人傳統中的含蓄和恬淡,所形成的閱讀氛圍充盈著小橋流水般的詩情畫意。而像搜狐這樣的知名網站,大多辟有文學論壇或讀書頻道,不時刊出詩詞歌賦、小說戲劇、歷史圖片、文章典籍,吸引了大批文化名人和文學愛好者談古論今、抒發(fā)胸臆。昆曲、皮影戲等獨特的傳統藝術形式也紛紛被搬上網絡。傳統文化形式成為網絡的一道獨特風景,滿足著人們的愛好、引發(fā)著年輕人的興趣。
第二,傳統文化規(guī)范影響并制約著人們的網絡互動行為。網絡虛擬交往,主要是通過論壇、MSN即時通信、電子郵件、游戲等方式進行的,在互動社區(qū)管理中,往往有既定的規(guī)則制約人們的行為,而這些規(guī)則內容則直接體現了傳統文化規(guī)范的影響。比如"天涯"虛擬社區(qū),其成文規(guī)則的刪帖十六條標準中就有超過一半的內容,規(guī)范人們尊重他人、不歧視、對言論負責、共建和諧友好社區(qū)環(huán)境,體現了"仁""和"思想,闡發(fā)了傳統文化的理念。
第三,傳統文化精神內涵彌補了網絡文化的固有缺陷。一方面,網絡文化建構于網絡虛擬傳播技術之上,由于網絡跨疆界、開放、共享、個性化、隱匿等傳播特點,網絡上自由化思想時有泛濫,也不乏文化傳播中的意識形態(tài)危機。一些人為發(fā)泄某種不滿情緒,會利用網絡的傳播特點作掩護,不負責任地編造、歪曲信息,攻擊他人;別有用心者也隨時在利用網絡進行輿論、價值觀滲透和文化入侵。在這種傳播環(huán)境中,傳統文化秉承愛國主義精神、家國本位的思想,民族精神的感召力,往往形成對文化危機的自覺抵制,可以更好地提升國民自信心和凝聚力。
另一方面,當今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和文化重構的重要歷史時期,包羅萬象的網絡文化也在深刻地反映這一社會現實,呈現出多元化價值觀的融合與沖突,同時,也暴露了主體意識過分強化,社會道德感減退的問題。如近期"天涯論壇"出現的圍繞"女子寫博客引發(fā)道德事件"所形成的一邊倒輿論聲討,其中論述雖不無道理,但不少也夾雜著謾罵和攻擊,語言暴力達及網下,千預隱私,直接影響了當事人的日常生活。面對諸種道德失范行為,在網絡中,如何提升國民文化價值觀念、倡導精神文明,一直為人們所關注。我國的傳統文化倡導"仁者愛人"、"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"、"以德為本"、"待人以誠",這種文化內涵所滋養(yǎng)的道德觀、價值觀,所崇尚的謙謙君子之風,有助于人們自我約束力的培養(yǎng),促進社會使命感和責任心的形成,維護社會的和諧與安定。從崇德尚義的傳統文化精神中獲得給養(yǎng),是網絡文明發(fā)展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。
二、傳統文化在網絡文化中揚棄創(chuàng)新
第一,網絡文化強調個性和"自我",否定了傳統文化的尊卑情結和循規(guī)蹈矩的行為方式。我國傳統文化思維強調圣人之制,祖宗之法,以及綱常禮數、尊卑等級。這一方面形成了規(guī)范嚴格的社會秩序,一方面也抑制了文化主體豐富多樣的個性風格,形成了他們循規(guī)蹈矩的行為方式。而網絡文化張揚個性、訴求平等,個體突破了現實生活中所有的清規(guī)戒律束縛,變得異常活躍和生動。在網絡中,每個人都作為平等的參與者出現,享有同樣的話語權。各種思想和行為,甚至現實中的"另類"舉動都能夠得到志趣相投者的認可和支持。傳統文化表現包容在其中,消除了人與入之間身份地位、經濟收入、文化階層等方面的落差。當人們在同一起跑線上重新角逐時,主體便獲得了更大的活力、空間和自由度。
第二,網絡文化張揚創(chuàng)新精神,否定傳統文化的保守、封閉性特點。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和大隧型的地理環(huán)境塑造了中國的傳統文化,也賦予了它保守而封閉的特色,使之在全球多元文化的沖擊下,常常受到創(chuàng)新不足的指責。而網絡文化恰恰彌補了這一點。
網絡文化傳播是一個動態(tài)領域。不僅信息存在形式、場所、順序、時間可以依據使用者的心愿進行調整、安排,就是信息內容也可以通過鏈接陡時得到放大、縮小、拓展、精確化,隨時成倍地擴展到新的領域、新的方向、新的傳播途徑中去。網絡文化這種巨大的吐故納新能力,消除了文化中心和壁壘、實現開放性的要求,促使傳統文化克服自身不足,并以創(chuàng)新為動力獲得自我增強,更加開放、更具活力,保持持久的吸引力,使得文化價值得以提升。
第三,網絡文化作為一種科技文化,否定了傳統文化泛倫理政治傾向,賦予傳統文化新的表現形式。傳播科技催生了網絡文化,網絡文化不斷闡釋著傳播科技,這本身就是對傳統文化偏愛倫理政治,忽視科技因素的否定。媒介即信息、網絡作為社會發(fā)展的一種新的媒介動力,開創(chuàng)了人類交往和社會活動的新方式。網絡技術更賦予傳統文化以獨特新穎的表現形式、傳播形式。承載了文化范式、文化樣態(tài)的種種變革,傳統文化逐漸融人了人們的日常學習、工作娛樂之中。
三、弘揚傳統文化,提升網絡文明
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發(fā)展的精神支柱,雖然貫通古今一脈相承,但其文化內涵并不是一成不變,而是要不斷隨著社會發(fā)展獲得更新。只有正確評價傳統文化價值,把握網絡文化脈搏,棄其糟粕,取其精華,才能更好地弘揚傳統文化,提升網絡文明,塑造健康繁榮的社會主義新文化。
為此,要明確和圍繞文化建設的目標要求,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,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關于加強文化建設的重要精神,全面落實科學發(fā)展觀,按照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、發(fā)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,把弘揚傳統文化、提升網絡文明的任務納入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(fā)展、大繁榮的總體部署中,積極建設和鞏固先進文化陣地,努力營造社會文化發(fā)展的健康語境。 要努力打造具有傳統、民族特色的網絡文化精品,引領網絡精神文明。這是推進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和手段。傳統文化是人類文明發(fā)展中的寶貴財富,在網絡文明的塑造中,如果失去了傳統文化、民族特色,網絡文化也會失去其獨立存在的內在根據,文化霸權主義、殖民主義便有了可乘之機。而傳承傳統、引領網絡文明的一個有效方式就是打造精品、主動積極地占領網絡陣地,不斷推出人們喜聞樂見、生動鮮活的文化形式,將其深深植入人們的心中,讓健康文明的文化產品去主導市場、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,讓人類文明在優(yōu)秀民族文化的傳承中彰顯、光大。
同時,也應加強網絡信息的監(jiān)控和管理,把握文化動向,對文化糟粕和有害信息,及時刪除和"解毒",綜合運用法律、行政、技術、教育、自律等多種手段,規(guī)范文化秩序,為傳統文化發(fā)展和網絡文明的建設提供有力保障。